 放飛綠色夢想保護地球未來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,“放飛綠色夢想保護地球未來”兒童畫國際巡展在遼寧鞍山鋼美術館拉開序幕。圖為市民帶著孩子在鋼美術館觀看畫展。新華社 本報見習記者 | 甄敬怡
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登高遠眺,只見群山疊翠、竹海綿延。2005年8月15日,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時,首次提出了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。 2020年3月30日,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余村考察調研。他指出:“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,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,積極發展多種經營,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。” 深意不只在山水,更在綠色發展。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,從“靠山吃山”到“養山富山”,從“美麗環境”到“美麗經濟”,從“兩山銀行”到“碳匯交易”……近年來,飽含“綠色含金量”的新發展探索實踐,正在繪就之江大地新畫卷。 “綠”起來的不只浙江。如今,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,高質量發展也從經濟領域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,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。 站在更長的時間軸線上去回看,更能發現發展理念的先導性與重要性:曾經在風起云涌的經濟發展大潮中,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成為困擾很多人的一道難題。問題是時代的聲音,也是改革的動因。“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,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”。對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的回答,指明了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路徑。中國沒有走西方“先污染、后治理”的老路,而是按下了綠色發展的“快進鍵”。 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——在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中,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之一;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,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;在新發展理念中,綠色是其中一項;在三大攻堅戰中,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;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,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。 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,系統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,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,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、開創性、長遠性工作,決心之大、力度之大、成效之大前所未有。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的變化。 觀念一變天地寬。“事實證明,黨的十八大后中國采取嚴厲的環保政策,并沒有影響經濟增長,反而創造了大量新的綠色增長機會,提高了經濟發展質量。”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說。 知之愈明,則行之愈篤?v橫正有凌云筆,綠色發展不斷譜寫出新篇章。 萬里江河起宏圖。長江經濟帶正努力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。“十四五”長江經濟帶發展“1+N”規劃政策體系形成,《“十四五”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》站在新的起點上,繪就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新征程的宏偉藍圖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不斷取得新進展。今年4月,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《支持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》,進一步豐富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“黃河答卷”。“美麗海灣”保護與建設大力推進,多地江河湖海“清漂”行動相繼啟動。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,我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處于中低水平。 美麗中國圖景的繪就,既有大江大河的奔涌,也有一枝一葉的生長。從一棵樹到一片林,三代人傳遞的綠色接力下,塞罕壩這片曾經“黃沙遮天日,飛鳥無棲樹”的荒漠如今變身林場,18.3萬噸造林碳匯正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掛牌出售,全部實現交易可獲利1億元以上。塞罕壩的綠色奇跡是我國持續推動和實施植樹造林工程的一個范例。如今,“雙碳”目標為提升林草碳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目前,全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92億噸,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“雙增長”。 向“白色污染”亮劍,增添地球家園亮麗色彩,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。塑料污染治理既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,又是關乎生態文明建設的國之大者。開展塑料制品生產、流通、消費、回收利用、末端處置全鏈條治理,22個部門成立塑料污染治理專項工作機制,召開全國塑料污染治理電視電話會議,統籌指導協調相關工作。在專項工作機制的推進下,電商、快遞、外賣領域治理,江河湖海“清漂”,農膜和農藥包裝治理等工作正有力有序開展。 由“黃”“白”到“綠”“藍”的色彩之變在提速,新舊動能轉換的效能之變也在加速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以年均3%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.5%的經濟增長,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.2%。2021年,我國煤炭消費占比下降至56%,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進一步提高至25.5%,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、穩居世界第一,水電、核電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戰略工程相繼建成投運。 “計利當計天下利”。共建清潔美麗世界,更有主動作為的中國擔當。 2020年9月22日,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:“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,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,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” 2021年4月22日,習近平主席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:“‘眾力并,則萬鈞不足舉也。’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是現實的、嚴峻的、長遠的。但是,我堅信,只要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同舟共濟、守望相助,人類必將能夠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,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后代。” 這一天亦是《巴黎協定》簽署五周年之日。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,積極推動《巴黎協定》的簽署、生效、實施,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、貢獻者、引領者。 以實則治,行勝于言,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正在全面展開。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出臺,“1+N”政策體系基本構建,全國碳市場交易啟動,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持續推進,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步伐加快,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現良好開局。 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藍天白云重新展現,綠色版圖不斷擴展,綠色經濟加快發展,一幅幅“青山不墨千秋畫,綠水無弦萬古琴”的大美圖景,正在中華大地上徐徐鋪展。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中國智慧與中國行動,也正啟迪著世界,鼓舞著未來。
|